恢復軍事審判制度:國安需求與人權保障的拉鋸

從洪仲丘事件到共諜威脅:台灣軍審制度的轉折與爭議

總統賴清德於2025年3月13日宣布恢復軍事審判制度,作為因應中國統戰威脅的17項策略之一,引發社會各界熱烈討論。此舉被政府視為強化國安的必要措施,但也引起對軍人人權保障的疑慮。本報告深入分析軍審制度的歷史脈絡、現行爭議、民意反應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探討國家安全與軍人權益保障之間的平衡點。

一、軍審制度的歷史脈絡與轉折

台灣軍事審判制度歷經多次重大變革,從戒嚴時期的爭議到2013年因洪仲丘事件而大幅修法,再到今日因應國安威脅而考慮恢復。了解這段歷史脈絡,有助於我們理解當前爭議的根源。

台灣軍事審判制度重要歷史節點 (1949-2025)

如上圖所示,台灣軍事審判制度經歷了從全面實施到限縮再到可能恢復的轉變過程。特別是2013年洪仲丘案後的修法,將軍審限於「戰時」啟動,成為現今討論的重要參考點。

二、恢復軍審的政策背景與目的

賴清德總統在國安高層會議中提出恢復軍事審判制度,主要基於以下考量:

  • 因應中國對國軍的滲透及間諜活動威脅
  • 強化軍紀與國家安全
  • 為戰時情境做準備(平戰轉換)

根據官方數據,去年共諜案起訴64人中,66%為現役和退役軍人,顯示軍中存在潛在風險。國防部強調,修法僅針對現役軍人涉犯叛亂、洩密、利敵等軍事犯罪,不影響一般民眾。

三、民意反應與政黨立場

TVBS於3月18-24日進行的民調顯示,恢復軍事審判制度獲得多數民眾支持,但不同政黨支持者間存在明顯差異。

從民調數據可見,雖然整體民意傾向支持恢復軍審(60%),但政黨立場明顯影響民眾態度。民進黨支持者高達87%贊成,而國民黨支持者則呈現五五波(45%贊成、41%不贊成)。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民眾黨支持者和中立選民中,贊成比例也均超過50%。

同一份民調也顯示,43%民眾同意將中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38%不同意,反映出台灣社會對中國定位的分歧。

四、爭議焦點與各方立場

恢復軍事審判制度引發多方爭議,主要集中在軍法官獨立性、審判公正性、人權保障等方面。以下比較支持與反對方的主要論點:

爭議面向

綜合分析

從上表可見,軍審制度的爭議核心在於如何平衡國家安全需求與軍人人權保障。政府承諾將透過立法確保軍法官獨立性,但專家學者仍對制度設計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引進參審制、設立國安專庭等。

五、專家建議的改革方向

針對軍事審判制度的恢復,法律專家提出多項建議:

  • 設立國安專庭:台大法律系教授林鈺雄建議設立「量小質精」的國安專庭,集中在北中南東四地方法院和一高等法院,避免案件分割審理
  • 軍法官參審制:前最高法院法官錢建榮支持引進「軍法官參審制」,讓軍方參審員加入普通法庭審理過程
  • 強化軍檢察官職責:由軍檢察官負責軍隊內部偵查後轉交地檢署,保持專業性同時確保獨立性
  • 設立軍冤委員會:台灣陪審團協會與軍冤家屬呼籲政府在恢復軍審前先設立軍事冤案申訴委員會,提供受害者及家屬實質救濟平台

六、結論與展望

恢復軍事審判制度是台灣因應國安威脅的重要策略之一,但如何在強化國安的同時保障軍人人權,仍是政府面臨的重大挑戰。從民調結果看,多數民眾支持恢復軍審,但不同政黨支持者間存在明顯分歧,反映出此議題的政治敏感性。

未來軍審制度的發展方向,關鍵在於如何透過立法確保軍法官獨立性、審判公正性和程序透明度。國防部承諾將在一個月內提出修法綱要,但完整改革需經專家諮詢、社會溝通及立法程序,短期內難以立即實施。

無論最終採取何種制度設計,平衡國家安全需求與軍人人權保障,將是衡量軍審制度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軍事審判 國家安全 賴清德 軍人人權 共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