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核電歸零時代:政策轉折與能源安全挑戰深度分析

核三廠除役標誌非核家園實現,立法院修法開啟核電延役可能性
2025年5月17日,台灣核三廠2號機正式停機除役,標誌著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時代,成為亞洲首個曾使用核電又完全廢除的國家。然而,就在核電歸零前夕,立法院通過《核管法》修正案,為核電廠延役開啟法律途徑,使台灣能源政策面臨重大轉折點。本報告深度分析此一歷史性時刻的政策意涵、能源結構變化,以及各界對未來能源路徑的不同觀點。

執行摘要

台灣核電發展歷經近半世紀,從1980年代52.4%的發電占比高峰,到2025年完全歸零,反映了能源政策的重大轉變。核三廠2號機除役後,台灣發電結構將以火力發電為主力,燃氣發電占比預計達50%,燃煤約30%,再生能源目標20%。

立法院於5月13日三讀通過《核管法》修正案,將核電廠運轉年限從40年延長至最多60年,為核電延役提供法源依據。此舉引發各界激烈討論,支持者認為有助於能源安全與成本控制,反對者則擔憂核安風險與核廢料處理問題。

台灣核電發展歷程與政策轉變

台灣核電發展重大時間線軸圖

台灣核電發展始於1970年代能源危機背景下,政府為確保電力穩定供應而推動的能源多元化政策。核一廠於1978年商轉,開啟台灣核電時代。1980年代為核電發展高峰期,1985年核能發電占比達到52.4%的歷史最高點。

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成為重要轉折點,台灣社會對核安問題的關注度大幅提升,反核聲浪達到高峰。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正式推動「非核家園」政策,確立2025年核電歸零目標。

核電發電占比變化趨勢分析

從歷史趨勢來看,台灣核電發電占比經歷了明顯的三個階段:成長期(1978-1985年)、穩定期(1985-2011年)、以及衰退期(2011-2025年)。福島核災後,核電占比從2011年的約18%逐年下降,2024年僅剩4.2%,最終於2025年歸零。

同時,民意支持度也出現顯著變化。中研院調查顯示,支持「非核家園」的民眾從2017年的超過七成,降至2024年的約五成,反映出民眾對能源政策的態度轉變。

能源成本與經濟效益比較

從發電成本角度分析,核電具有明顯的經濟優勢。根據業界估算,核電發電成本約1元/度,遠低於天然氣發電的3.5元/度和再生能源的5元/度。若核二、核三兩廠延役20年,總成本約900億元,但可節省發電成本達1.2兆元。

然而,成本計算涉及多項變數,包括除役費用、核廢料處理成本、以及潛在的安全風險成本等。核一廠除役費用約182億元,核二廠345.9億元,核三廠251億元,總計近780億元。

媒體報導立場分析

新聞媒體立場分析比較表

本表格分析核電政策議題的報導角度、引述來源及關注焦點,呈現不同媒體的立場差異
媒體 報導角度 引述來源 關注焦點

媒體報導呈現多元觀點,國際媒體如BBC、RFI較關注地緣政治與能源安全層面,國內媒體則更聚焦於政策辯論與民意變化。環保媒體強調核安風險與再生能源發展,財經媒體則重視成本效益與產業競爭力影響。

政治立場與社會爭議分析

爭議面向

綜合分析

核電政策爭議反映了台灣社會在能源安全、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等多重目標間的權衡困境。支持核電延役者強調能源安全與成本效益,反對者則關注核安風險與核廢料處理問題。

未來挑戰與政策建議

能源供應安全挑戰

核電歸零後,台灣電力供應將高度依賴進口燃料。天然氣發電占比提升至50%,但台灣天然氣儲備僅約14天,遠低於國際安全標準。在地緣政治緊張情勢下,能源供應鏈安全成為重大挑戰。

用電需求激增壓力

AI與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帶動用電需求激增。2024年台灣用電量創史上最高,預估2033年將成長22%,其中AI與半導體產業占總成長的84.4%。如何在確保供電穩定的同時實現減碳目標,是政策制定的重大挑戰。

核廢料處理難題

截至2024年1月,台灣已產生1.9萬束高放射性廢棄物、21萬桶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選址工作持續卡關,預計2055年才能完工啟用。核廢料處理問題不僅影響現有核電廠除役進程,也是未來核電政策的關鍵制約因素。

國際趨勢與台灣定位

全球能源政策呈現分化趨勢。德國堅持廢核路線,但日本、韓國、英國等國相繼重新擁抱核能。美國積極推動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技術,並表達協助台灣發展核能的意願。

在印太戰略框架下,美國期待台灣保留核電以強化防衛韌性。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立言多次公開談論核能議題,提及可協助引進SMR技術並處理核廢料問題,反映美方對台灣能源政策的關切。

結論與展望

台灣核電歸零標誌著能源轉型的重要里程碑,但也開啟了新的政策辯論空間。《核管法》修正案的通過,為核電延役提供了法律可能性,但實際執行仍需面對技術、安全、社會共識等多重挑戰。

未來台灣能源政策發展,需要在能源安全、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等多重目標間尋求平衡。無論是堅持非核路線,或是考慮核電延役,都需要建立在科學評估、民主討論、以及社會共識的基礎上。

短期內,政府需要確保核電退場後的供電穩定,加速再生能源發展,並強化電網韌性。長期而言,則需要審慎評估新式核能技術的可行性,同時積極解決核廢料處理問題,為台灣能源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核電政策 非核家園 能源安全 核管法 再生能源 核廢料